
科考队员说在南极睡醒后背全湿了 极地生活挑战重重。4月12日配资门户网平台官网,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乘坐“雪龙号”极地科考船顺利返回上海浦东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。随船返回的有武汉大学的三位科考队员:柯灝博士、博士生李航和刘杨。对于参加过第31次南极科考并经历了中山站越冬的李航与刘杨来说,他们已经离开祖国530多天。
走下“雪龙号”的李航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。他回忆起在南极的日子,恶劣的环境、极端天气以及高强度体力消耗都给工作带来了挑战。李航负责中山站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的相关科学研究,而刘杨则负责极区电离层极光观测。有一次,外部风向改变导致仪器故障,李航花了一整天时间才修好设备,但自己几乎冻僵了。由于南极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,观测设备出问题频率较高,这也锻炼了他的独立动手和研究能力。
在科考之余,李航喜欢摄影,南极极光、冰原和星空都是他镜头下的常客,为单调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。对空间物理专业的刘杨来说,变幻莫测的极区极光正是他的研究对象。在中山站,他们进行极光的常规观测,包括实时监测极光的运动形态和发展变化,数据采集、仪器维护和初步的数据处理等。每次检测或维修后回到中山站时,衣服总是湿透的,外面的衣服却结冰了。
这次是柯灝第二次参与南极科考,之前他曾随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工作了两个月。这次他在昆仑站海拔更高、温度更低、氧气更稀薄的地方工作。在158天的科考期间,柯灝参与了南极内陆考察,负责数据采集、导航与测绘,并参与了雪鹰601内陆机场选址工作。他们用GPS技术进行南极冰盖的运动监测,在中山站出发基地、泰山站和昆仑站三地分别建立了GPS跟踪站,实现了对南极冰盖的连续实时观测。
自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,武汉大学已派出100余人次全程参与配资门户网平台官网,其中包括40多名学生,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参加南极科考时间最早、人数最多、成果最丰硕的高校之一。
恒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